临潼一直以其火红的石榴和雄伟的秦始皇陵而广为人知。巧合的是,秦始皇陵的封土上也生长着众多石榴树。根据传闻,陵墓的地宫内存有大量水银,这让人不禁担心炒股配资基础知识,地面上这些石榴是否会因此受到污染?等到石榴成熟的季节,我们是否还能放心地品尝这些果实呢?
最早对秦始皇陵的豪华地下宫殿进行描述的是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可以想象,在这座由秦始皇精心打造的地下王国中,水银模拟的江河湖海缓缓流淌,熠熠生辉,仿佛是象征着整个帝国的水系,而顶部的天文景象则与之遥相呼应。这种光辉璀璨的景象,真是令人想象不到的壮丽。
展开剩余78%然而,现实中的情况究竟如何?是否如司马迁所描述的那样神奇?这一问题,或许不需要等到秦陵地宫被真正打开才会有答案。为了探寻地宫中的水银情况,考古学家们采用了现代的地球化学探矿技术,进行了一项无发掘探测的汞含量测量。
这个实验结果令人震惊。秦始皇陵封土面积达125900平方米,其中确实存在一个约12000平方米的汞含量异常区。经过排除汞在当地自然富集的可能性后,这一发现初步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地宫内的水银,的确是丰富异常!
但问题在于,这些水银究竟多到能够形成江河大海的程度吗?到底需要多少水银才能实现这种壮观的景象?根据考古学家的重力探测与定量分析,地宫的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度约30米。通过推算,地宫内的水银储量可达到惊人的百吨之多。
大家都知道,水银是一种挥发性极强且剧毒的物质。例如,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组》中提到:“青气上腾,望之入陶烟,飞鸟过之辄坠死。”那么,如果地宫内真有百吨水银,那是否意味着整个秦始皇陵封土堆都成了一个随时可能释放毒气的巨大炸弹呢?
事实的确如此。通过勘测发现,封土堆的东南部汞含量异常最强,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弱。此外,通过对土壤和空气中的汞含量的进一步测量,确认了这部分汞的来源很可能是来自地宫内部。也就是说,地宫中的水银“江河”至今可能尚未干涸,依旧在地下流淌。
毫无疑问,墓中的汞含量远超正常水平,那么它是否会对周围的人类或者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呢?尤其是对临潼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产——石榴来说,是否还能安全食用?
关于这个问题,一些学者确实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秦始皇陵封土上采集的土样汞含量在40.6-2240ng/g(千重)之间,平均值为287.4ng/g(千重)。其中,最大值2204ng/g(千重)远远超过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1500ng/g),甚至是陵园周围土壤汞含量的40倍。
那么,陵园内汞含量如此高的土壤上生长的石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对石榴果肉和果皮进行汞含量检测时,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1. 石榴果肉中的汞含量始终低于果皮;
2. 尽管陵园中心区域的石榴样本汞含量是其他地方的石榴样本的2倍,但果肉中的汞含量依然仅在0.1—0.5ng/g之间。
简而言之,如果你在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时,发现有成熟的石榴,不妨放心品尝。毕竟,按照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中的最大汞含量为20ng/g,远低于秦陵石榴果肉中的汞含量。
或许,你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有秦始皇的“忏悔”——毕竟,他的口头禅曾是:“额滴、额滴、都是额滴!”
发布于:天津市海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